面对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整体恶化,人类社会正在接受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考验。
科学发展观,已成为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首要命题。由此,绿色建筑作为现代社会生态城市、节约型城市、循环经济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,对提高生态人居系统健康质量作用举足轻重。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图片来源:百度
绿色建筑技术导则
在建设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《绿色建筑技术导则》中,要求发展绿色建筑,倡导城乡统筹、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;全社会参与,挖掘建筑节能、节地、节水、节材的潜力;坚持技术创新,走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;注重经济性,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;注重地域性,尊重民族习俗,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、经济状况、气候特点等,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;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,尊重历史,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。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。
《技术导则》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,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,绿色建筑智能技术要点,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等四大要点。
编制《绿色建筑技术导则》对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。它突出了当前政策要求,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,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,积极引导发展绿色建筑。

图片来源:百度
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按绿色建筑的定义,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。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。制定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应根据国情,突出绿色建筑的性能,使其具有科学性、易操作性。这个体系包括六大方面内容,由节地与室外环境、节能与能源利用、节水与水资源利用、节材与材料资源、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。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,实质上是突出了“四节一环保”,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,也便于人们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。
在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六大指标下还设有分项指标。绿色建筑要求在六大指标方面有综合、全面、协调的考虑,但并不要求每个分项指标都要满足,在即将出台的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中,对分项指标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要求,根据符合分项指标的程度,对绿色建筑进行分级,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,选择和实现不同等级的绿色建筑的目标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绿色建筑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,绿色建筑的技术逐步成熟,解决方法也会逐渐增多,对绿色建筑的要求会逐步有所提高。在2005年3月“第一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”上,建设部颁发了“绿色建筑创新奖”,其中综合奖评出7个绿色建筑项目。这些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,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,解决了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,是一种有益的尝试,为今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实战经验。

图片来源:百度
绿色建筑评价标准
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、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。我国目前建筑市场上住宅建筑的开发量约占到2/3,住宅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很可观的,另外标准还着重关注耗能大的办公建筑、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。其他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实践在我国还较少,在标准中暂不涉及。
编制《绿色建筑技术导则》的出发点是希望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出努力的方向,而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是用来评价绿色建筑的一把尺子。《导则》告诉人们建造绿色建筑要怎么去考虑,《评价标准》告诉人们绿色建筑应该做到什么程度,满足定性和定量的要求。例如根据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我们可以将绿色建筑分成3个等级,1星、2星、3星。
绿色建筑标准的出台,有利于规范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。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“节能”是走在最前头的,节能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已逐渐完善,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还有很多工作可做。节能可以从三方面来努力,第一是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;第二是提高设备系统的效率;第三是使用可再生能源。
|